“中关村指数2012”首次正式发布
本篇文章3057字,读完约8分钟
9月13日,2012中关村论坛年会的亮点——“2012中关村指数”首次正式发布。“中关村指数”主要通过数据反映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创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展示中关村建设的成就和亮点,为社会全面、系统、深入了解中关村提供窗口,增强全社会对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国家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认识,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风向标”。 中文版硅谷指数 据介绍,中关村指数的编制是由北京社会科学院、中关村创新与发展研究院和北京狄芳经济发展研究院共同完成的。“中关村指数”借鉴“硅谷指数”,结合中关村实际,设计了一套全面反映中关村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包括创新创业企业、产业发展、创新能力、创新创业环境、国际化、中关村300强和上市公司100强,涵盖20个二级指标和122个三级指标。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主席张静安为中关村指数首次发布发来贺信。贺信说,中关村指数的研究、编制和出版是中关村发展中一件重要而有影响的大事。“中关村指数”为政府部门实时监控示范区发展趋势、把握示范区发展趋势、引导示范区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为社会各界全面了解中关村发展打开了新的窗口,提供了新的平台。科技部火炬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志宏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中关村指数”将创新能力和创新创业企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指标的选取符合中关村的特点,凸显了高新区与其他类型开发区的区别,对我国其他高新区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中关村指数是由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智库设计、研究和发布的,更加客观、公平,这在中国也是一种积极的探索。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杨建华表示,“中关村指数”采用开放式指标体系,为管理部门全面审视中关村示范区发展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视野,能够更好地反映中关村开拓探索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特点,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发现差距、把握趋势,促进中关村示范区快速发展。中关村指数将在未来每年向世界发布。 从六个方面描述中关村 据北京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关村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关村指数项目组组长赵红介绍,“2012中关村指数”主要从六个方面描述中关村的创新与发展: 一是创新创业型企业高度集中,中关村具有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生命力。中关村在创新和创业方面非常活跃。2011年,中关村新建企业4243家。随着企业的快速成长,出现了收入增长100%以上的“乘数企业”453家,3000多家企业收入增长20%以上,达到了“瞪羚企业”所要求的增长率。每年都有100多家企业加入“亿元俱乐部”。截至2011年,中关村共有1648家企业收入超过1亿元。截至2012年8月底,中关村共有223家上市企业,其中国内企业144家,海外企业79家,形成了国内创业板市场的“中关村板块”。 二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辐射带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中关村总收入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2011年达到1.96万亿元,其中现代服务业收入超过1.2万亿元,首次超过60%。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四个领域的收入超过2000亿元。中关村的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11年,中关村人均增加值为22.1万元,是北京人均水平的1.5倍;人均净利润9.4万元,是国家高新区人均利润水平的1.2倍;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约为0.085吨标准煤,是国家高新区平均水平的1/6。中关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一批高科技企业落户首都,“总部经济”模式遍布全国。2011年,中关村企业在北京以外设立了5653家分支机构。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对首都乃至全国创新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2011年,中关村企业拥有科技人员35.9万人,规模创历史新高;中关村企业的研究与实验发展(R;d)支出317.4亿元,相当于示范区增加值的10.4%,企业科技活动总支出超过780亿元。创新效率不断提高。2011年,中关村企业每100亿元增加值授予发明专利数达到418项,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标准战略”进入高端产业竞争领域。截至2011年底,中关村企业率先创建了2457项国家标准和90项国际标准。中关村作为全国技术来源的作用进一步凸显。2011年,中关村出口近3万份技术合同,交易额1320.6亿元,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近80%的技术交易流向北京以外和国外。 四是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1+6”先行先试政策初见成效。创新和创业人才加速聚集在中关村的“人才区”。2011年,中关村从业人员达到138.5万人,其中约一半为本科及以上学历;高级领导人才越来越多。截至2012年5月,中关村共有490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占全国入选总人数的21.7%,北京“海举工程”共有228人入选,占入选总人数的79.1%。中关村创新创业专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试点不断深化。2011年,聚集了100多家活跃的风险投资机构,吸引了该国近40%的风险资本投资;股权激励改革进一步推进。2011年,481个单位实施了股权和股息激励,这激发了人才、大学和研究机构等创新来源的积极性。中关村积极推进“生产与城市一体化”。在聚集产业资源的同时,积极引进更多城市发展必需的资源,提升综合服务功能,为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优质教育、医疗、文化、健康等全方位服务。第五,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走出去”步伐加快,海外投资和并购逆势而行。中关村企业的“走出去”逐渐从产品出口转向技术出口、服务出口和品牌出口。2011年,中关村企业实现出口237亿美元,其中技术或服务出口27.1亿美元,同比增长43.8%。海外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2011年,188家企业开展海外直接投资,比2010年增加158家,海外投资达到161.6亿元,比上年增长2.8倍。海外M&A市场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M&A的战略重点已经转移到欧美等发达国家。2011年,中关村引进国外技术支出连续两年保持40%以上的快速增长。 第六,“300强”和“中关村100强”引领园区,成为中关村发展的支柱。2011年,中关村300强企业的总收入、利润、税费占60%以上,出口占80%以上。中关村百强上市公司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5万亿元,占中关村上市公司总数的95%。 中国科技创新的“风向标” 据了解,从国内外创新密集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及时监测区域创新的发展趋势,客观评价区域创新水平,深入研究区域创新的规律。以美国硅谷为例,“硅谷指数”自1998年以来连续十多年发布,密切跟踪硅谷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进程,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它不仅成为反映硅谷发展的“晴雨表”,也是美国乃至世界科技发展的“风向标”。我国科技部于1993年制定并多次调整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在不同时期对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赵红认为,中关村指数的科学编制和发布,是通过一个比较全面的指标体系来描述中关村的发展,监测中关村的最新运行情况,把握中关村的发展趋势,及时向国家科技园区展示中关村创新发展的良好做法和经验,也有助于其他园区的借鉴。通过编制和发布“中关村指数”,可以增强全社会对中关村的认识,增强全社会对以中关村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认识,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关村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增强其国际影响力,唱响“中关村”品牌,增强中关村对国际高端要素资源的吸引力,促进国际高端要素向中关村集聚。
标题:“中关村指数2012”首次正式发布
地址:http://www.n4ti.com/nbzx/6737.html
免责声明:宁波晚报为您24小时滚动报道宁波新闻,宁波资讯,宁波时事等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宁波晚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摩托罗拉:迟暮大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