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中关村国际化步伐加快
本篇文章2288字,读完约6分钟
资本、人才和市场的国际化,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随着“1+6”系列政策的实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最近发布的《中关村示范区2011年国际化发展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关村示范区初步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广泛参与的国际化工作推进体系。支持和引导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国际商务环境和语言环境日益优化,为企业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参与国际技术和产业竞争提供了有力保障。 “国际资本的宠儿” 近年来,中关村示范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受到海外投资机构的青睐,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机构,包括idg、Tiger Fund、dcm等,齐聚中关村,参与中关村企业的创新发展。一方面,海外投资机构的到来有力地支持了处于起步阶段的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2011年,风险投资支持的新建企业总数超过4000家;另一方面,为了帮助企业准备上市,特别是海外上市,2010年和2011年在美国上市的17家企业都得到了风险投资的支持。可以说,海外风险投资在促进企业快速成长、抓住市场机遇、增强企业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促进企业上市方面,已经成为推动中关村企业国际化的重要力量。 除投资机构外,中关村示范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海外上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更好地参与国际科技经济竞争与合作,提高企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8月底,中关村示范区共有79家企业在境外上市,境外首次公开发行(ipo)融资金额为693.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海外上市的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已经形成了中关村板块。例如,以百度、亚信、新浪和搜狐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概念股最初在美国纳斯达克形成;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已经形成了以新东方、安博教育、学习与思考、雪达教育、全球雅思、国家评估和宏成教育为代表的中国教育概念股。这种板块效应将推动中关村企业未来继续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也将极大提升中关村的投资价值。 为提升中关村示范区的国际知名度,支持更多企业海外上市,2011年,中关村管委会先后与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等国际知名金融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通过签署协议,双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海外上市的桥梁和纽带,为促进中关村企业整体上市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国际资本的进入拓宽了中关村示范区企业的视野,为企业提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为企业提供了更多与国际科技和经济交流的机会和平台,从而促进了中关村企业的国际化和实力的快速提升。 国际化人才聚集地 中关村示范区是中国科教领域智力和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随着创新和发展进程的加快,中关村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创新和创业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港澳台及外籍人才数量稳步增长,人才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有效促进了企业和示范区的国际化发展。 近年来,中关村示范区依托“千人计划”、“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等人才引进项目,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和聚集了一大批海外留学生,特别是一批高端领军人才,有力支持和推动了中关村的创新发展。 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共有13,704名企业归国留学生,占国家高新区归国留学生总数的20%。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才比例达到74%。 目前,留学生已经成为中关村示范区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海外留学生在中关村创办了5000多家企业,中关村已成为中国海归创办企业最多的地区。目前,活跃的企业有2000多家,包括百度、搜狐、中兴微电子、金星星(002439)、奥利金等知名企业。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关村公司中,有一半是由海归创办的。 近年来,随着中关村的国际化和吸收国际人才能力的逐步增强,港澳台及外籍员工的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11年底,中关村示范区共有港澳台及外籍员工8991人。这些员工都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外籍专家人数为1651人,约占外籍员工总数的20%。外籍员工领域涉及中关村示范区所有十大技术领域。其中,外籍员工在电子信息领域占很大比例,其次是新能源、高效节能和现代制造业。 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共有1301家企业聘用外籍员工,占企业总数的8.7%。前十名企业的外籍员工人数已超过100人,其中中国石油测井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人数最多,有员工1049人。 走出去模式的多元化 国际资本和国际人才的不断引进,不断增强了中关村示范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随着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投向了国外,企业国际化的步伐明显加快。这些企业不仅局限于通过产品出口的方式实现国际化,还根据自身发展规划,结合目标市场的实际情况,探索建立生产机构、建立R&D机构、扩大销售网络、建立合资企业、创建企业孵化器、海外融资、打造自主品牌、建立国际联盟、出口技术等多种海外发展模式,满足了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初步实现了进入国际市场的目标。 据统计,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技术出口合同额为583.9亿元,是2006年的9.2倍,分别占中关村技术出口合同额的44.2%和北京技术出口合同额的74.6%。据悉,中关村的主要技术出口国包括美国、芬兰、日本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技术出口项目主要在电子信息领域。 国际专利的数量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可以反映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据统计,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授予的有效专利数量达到859项,企业授予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为777项,其中欧洲、美国和日本专利授予283项,比2010年增长15%。2010年,欧洲、美国和日本授予的专利数量比2009年增加了43.9%;发明专利达到156项,增长24.8%。 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形成了18项国际标准。2006年至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和各高校制定和修订的国际标准达到86项,有效增强了中关村在国际市场产业发展关键环节的引领力,提升了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国际化环境不断改善 中关村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与近年来中关村示范区国际化环境建设取得的积极进展密不可分。 据介绍,为了促进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资源配置,开展国际技术合作,商务部、财政部等国家有关部门、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和中关村管委会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国际化政策促进体系。先后出台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加快人才引进暂行办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M&A扶持基金管理办法》、《中关村专利促进基金管理办法》,有力支持了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国际化发展。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关村示范区初步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包括各类孵化器、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在内的国际化工作促进体系。目前,中关村的大中型企业已经基本建立了自己的国际化推广机构,或者有专门从事国际化推广的人员。一些中小科技企业也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建立了专门的国际渠道。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各类专业园区、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都把支持、促进和服务企业国际化发展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以实现自身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此外,中关村海外联办本着“宣传、联络、服务”的宗旨,承担着宣传推介中关村示范区、推荐优秀海外人才(团队)参观中关村、落地实现创新创业的职能。截至目前,6个海外联络处已组织了160多名“海外学者访问中关村”。
标题: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中关村国际化步伐加快
地址:http://www.n4ti.com/nbzx/6736.html
免责声明:宁波晚报为您24小时滚动报道宁波新闻,宁波资讯,宁波时事等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宁波晚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