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 有“蓝鲸” 非“怪象”
本篇文章3186字,读完约8分钟
编者按:工业经济不景气、银行业利润高的原因,一方面是与宏观经济利润周期不同步,企业贷款需求旺盛;另一方面,银行业也处于一个开放和自我发展的改革过程中。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得出“银行业掠夺工业企业利润”的结论。 各国银行业普遍高度集中 从资产和负债的角度来看,2011年,美国和欧洲在排名最大的国际银行的竞争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尽管日本经历了多年的经济衰退,大型银行的相对竞争力下降,但三菱UFJ仍位列世界前十。事实上,包括银行业在内的金融体系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资本资源水平,也是该国对外经济活动的重要支撑。 根据世界银行2003年的监管调查,在全球接受调查的73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8个国家对企业持有银行股份没有限制。换句话说,大多数国家对企业投资银行业都有限制。此外,银行业比一般制造业更受监管。一方面,这是由于银行业显著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这是由于行业的强大外部性,特别是零售银行,它们有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 各国银行业集中度不仅高于一般制造业,而且由于近年来行业兼并等因素,银行业集中度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数据显示,从1997年到2003年,在欧盟一体化的背景下,欧盟15国的信贷机构和地方银行的数量分别下降了22.7%和9.3%。此外,业务量进一步集中在大银行:2010年,在加拿大众多银行中,前六名银行分别占该国银行业总资产和存款的97%和95%;2009年之前,德国大型综合银行的业务量占行业总业务量的75%。2009年,当时第二和第三大银行的合并进一步提高了该国银行业的集中度;为了扭转20世纪90年代银行业国际地位下降的趋势,日本在2000年开始了大规模的银行业重组,并组建了五大银行集团,即瑞穗、三井住友和三菱UFJ。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2年5月25日发布的《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统计》,截至2012年4月底,交通银行(601328)等五大商业银行总资产为54.59万亿元,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46.1%。这一集中度实际上低于上述发达国家和地区。 应当指出,尽管美国是银行数量最多的国家,但研究表明,在过去10年里,美国银行业的集中度一直在上升。事实上,大多数美国学者(如弗雷德里克·米什金等。)认为美国大量银行的存在是缺乏竞争和活力的表现。效率低下的银行能够维持竞争的原因是,1927年的麦克法登案阻止了银行在各州设立分行,而且每个州对银行可以开设的分行的类型和数量都有自己的规定。 可以说,中国银行业“蓝鲸”的存在并不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它是各国加强全球资源配置和主导地位的相关策略之一。银行业准入监管也是各国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必要国策。 滞后的利润周期具有误导性 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多年来,投资一直是中国整体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由于4万亿大规模投资的刺激和外部需求疲软,投资在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作为中国经济的融资主体,在信贷放松的背景下,贷款规模必然会相应扩大。但是,由于银行业利润的特殊性,从年度指标来看,其利润明显落后于经济总量指标。 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8年到2011年,四大银行的资产和业务规模的增长与全社会货币供应量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保持同步,但利润增长率却相应滞后。与应对金融危机扩大投资的政策同步,2009年四大银行新增贷款同比大幅增加。以增幅较大的中长期贷款为例,它们的利润不会立即表现出来,而是会在未来几年继续反映出来。 因此,2010年四大银行利润增幅最大,2011年利润增长率基本回落到2008年的水平,但总利润水平仍然较高。 从投资角度看,2008年以来,随着企业投资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两年高速增长。然而,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特别是2011年以来,货币政策和投资政策逐步收紧,企业库存增加,流动性收紧,应收账款增加,利润增长受阻。其次,一些逾期贷款将难以收回,不良贷款率将上升。 从利润角度看,2011年以来,信贷紧缩,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中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放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体利润增速虽然仍达到25.4%,但比上年1月至11月的49.4%增速低近一半。银行利润仍能保持较高水平,但不良贷款率在2012年第四季度和第一季度有所上升,这正是上述趋势 。一方面,以前的一些中长期贷款尚未到期;另一方面,尽管信贷规模逐年下降,但紧缩的信贷环境使息差加大,这使得银行能够以价格弥补差额。利润增长率的下降幅度远小于工业企业,利润水平仍处于良好状态。因此,工业经济不景气和银行业利润高的主要原因是两者与宏观经济利润周期不同步,企业贷款需求旺盛,因此不能简单地得出银行业掠夺工业企业利润的结论。 分散的“投资盛宴” 中国银行业的利润结构高度依赖存贷款利差,这是由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企业行为的综合环境造成的。从宏观数据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累计同比增速已经连续几年居高不下。在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中,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驾马车的贡献率分别为54.2%、51.6%和-5.8%,2010年相应数据分别为54.4%、37.9%和7.8%。 从微观企业的角度来看,由于中国的产品和服务市场还处于粗放竞争阶段,许多企业把“市场份额”而不是“品牌建设”作为竞争的首要目标,到目前为止,企业还没有摆脱“投资饥渴”。银行业本身也有类似的问题。我想强调的是,我们不能孤立地、静态地看待银行业的高利润和利润构成。 企业对投资的饥渴,经济增长对投资的高度依赖,以及基于间接融资的金融发展模式都反映在信贷资源的稀缺性上,这使得存贷利差成为银行业最重要的利润来源。这些无疑都直接关系到市场发展的程度和经济发展的阶段。 近年来,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正在消退,负面效应开始累积。中国经济经历了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导致的内需不足的困境。然而,投资驱动的繁荣盛宴尚未散去,新的预期仍在酝酿之中。最近,在国务院更加强调“稳定增长”的同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加快审批基础设施项目的消息也引起了激烈的讨论。许多人认为新一轮投资刺激计划即将出台。如果是这样,中国经济的恶性循环将再次延续,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将进一步受阻,中国经济的各个方面,包括银行业,将继续积累甚至恶化。 事实上,银行业已经认识到,在“十二五”期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可能放缓、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对投资的依赖程度逐步降低,中国经济以高增长带动信贷供给、以大规模信贷供给促进经济增长的环境将逐渐恶化,银行贷款增速将逐渐平缓。随着监管要求的收紧和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银行业依靠高资本占用大幅扩大贷款、实现高增长的模式已不可持续。简言之,在各国的金融实践中,银行业基本上是一个高度集中的行业。此外,货币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最新研究进一步表明,新古典金融的核心命题“金融竞争可以单调地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在考虑金融体系结构和其他制度因素的国家差异方面存在缺陷。作为一个国家金融实力的象征,大型金融机构也受到各国政府的支持和保护。 以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结构是中国经济和银行业发展历史累积的结果,银行业的实际利润构成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近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相关规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银行业。各种规模的银行已经根据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提出了转型发展目标,这表明中国银行业也处于一个开放的、自我演进的改革过程中。 银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在银行业的体现。只有政府政策、行业自身和行业部门齐心协力,加强创新,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依靠提高生产率和服务效率,中国经济和银行业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作者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现为中国光大集团战略规划部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
标题:银行 有“蓝鲸” 非“怪象”
地址:http://www.n4ti.com/nbzx/5568.html
免责声明:宁波晚报为您24小时滚动报道宁波新闻,宁波资讯,宁波时事等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宁波晚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逆境求生
下一篇:结盟可能成为未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