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手机产量增速放缓 厂商逆势突破需三板斧
本篇文章1811字,读完约5分钟
随着安卓系统的普及越来越广,近年来国内手机在国内市场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销量也越来越旺盛。然而,中国手机产量的增长率可能会进入一个缓慢的发展阶段。另外,国产手机利润低,同质化严重。如果我们不创新和提高质量,就很难走出低端手机的怪圈。
在良好销售的背后,产出增长放缓
目前,手机在中国国内市场的销量仍然相对强劲。今年7月,中国手机市场总出货量达到3875万部,同比增长28.6%。其中,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为3182.6万部,占手机总出货量的82.1%。然而,尽管其销量不错,但也有迹象表明产出增长率将进入缓慢发展阶段。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最近发布的数据,从1月到8月,中国整个行业生产了7.1427亿部手机,同比仅增长1.4%,创下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缓解后中国手机产量增长的新低。
从整体来看,尽管国内手机企业发展迅速,但平均而言,市场份额仍然较小,规模效应不足,整体效益处于较低状态。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国内手机制造商的累计份额超过一半,高达75.7%。相反,外国手机制造商的份额呈下降趋势。自国内移动终端市场发展以来,虽然参与者众多,但力量并不集中。其中,只有14家企业的市场份额超过1%,超过90%的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不到1%,单个品牌的平均份额仍然较低,企业的技术能力普遍较弱。
国内手机销量快速增长是不争的事实。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妄下结论说“国产手机已经崛起”,其长期微薄的利润可能会为未来国产手机的危机铺平道路。
如果国内手机想要安全,低价不能永远作为讨价还价的筹码。业内人士表示,国内手机要想控制国内市场的大局,就必须从数量份额向收入份额转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它们之间的差距在短时间内仍然存在。
多种原因导致国内手机增长放缓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虽然国内手机销量较高,但目前增长缓慢的局面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就企业而言,每个手机制造商都有相同的风格,找不到自己的特色,并且缺乏明确的产品线划分。此外,各品牌缺乏流行的主模式,设计趋于一致,软硬件配置、系统和设计同质化严重,用户感知不足。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科技和电子企业仍然沿用复制和加工的老路。
由于缺乏创新能力和技术,国内手机制造商只能寄希望于广阔的国内低端市场,以数量取胜。然而,创新手机产品的缺乏、技术的局限和资金投入的不足,使得国产手机陷入了模仿的尴尬境地,最终导致只能在产业链的底部赚取微薄的利润。
随着国内手机市场的成熟,手机制造商越来越多。在注重扩大规模、重视生产的行业氛围下,制造商们加快了新车型的引进,力争抢占最大的市场份额。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注重产量而忽视手机质量。在消费者购买越来越理性的情况下,过于急功近利的制造商只会与他们的目标背道而驰。
另外,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大部分国产手机只是通过稍微改变机身和外观来吸引一些消费者的注意力,在配置和系统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就手机功能而言,国内很多品牌不注重用户感知,不真正了解消费者需求,在实质性功能和核心方面没有创新,不可避免地导致品牌影响力不足、用户粘性低,最终只能游走于低端市场。
突破这一趋势需要三个轴心
如今,手机已经成为消费者个性的重要标志。只有与时俱进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一路过关,最终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如果我们继续打着“低价格、低技术、低质量”的旗号,不进行技术创新,国产手机将很难逃脱最终被打败的命运。
国产手机要想改变下滑的局面,首先必须树立国产品牌的形象,提高品牌影响力,改变消费者心目中低端和低成本的印象。目前,国内许多手机制造商不满足于低端,而是瞄准高端手机市场。据业内人士称,华为和酷派走在了前列,预计它们将在今年下半年与外国品牌在高端市场展开正面对决。
其次,要重视知识产权的研发和保护。三星和苹果之间的专利纠纷以及谷歌和阿里巴巴云之间的风暴,为国内制造商敲响了知识产权的警钟。对于整个安卓系统来说,最大的权力显然掌握在谷歌手中,安卓系统在产业链中主导着国内手机的话语权。面对这种情况,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不得不将自己的手机系统研发提上日程。
最后,企业自身应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增强整体竞争力。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在未来的手机行业,定制手机是一种趋势,对企业的技术要求极高。有鉴于此,国内手机制造商应该而且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技术实力,加强芯片和手机系统的研发,从而在发展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
标题:国产手机产量增速放缓 厂商逆势突破需三板斧
地址:http://www.n4ti.com/nbzx/7326.html
免责声明:宁波晚报为您24小时滚动报道宁波新闻,宁波资讯,宁波时事等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宁波晚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