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体验不足凸显竞争压力 最后一公里必须立法保障
本篇文章2002字,读完约5分钟
媒体报道再次升温了宽带的话题。最近,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告》播出了“虚假宽带真相”节目,指出一些网络速度和带宽低于公布的数值。在媒体的热议和网民的热议之后,宽带再次成为焦点话题。一年来,宽带建设的主力军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600050)掀起了一股全国范围内加快和降低宽带价格的热潮,但宽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网络速度问题反映了竞争的混乱
近日,央视《每周质量报道》播出了“假冒宽带真相”,指出宽带服务存在“缺斤少两”等问题。
据报道,北京的苏小姐使用6兆的宽带,速度非常慢。清华大学网络中心工程师许表示,在测试了苏小姐的6米宽带后,发现所谓的6米带宽实际上约为3米,甚至在晚上8点互联网接入高峰时只有0.5米..
“英国联合宽带”网络服务商表示,他们承诺给用户的是专属带宽,也就是说,苏小姐实际享受的应该是6兆带宽。然而,清华大学网络中心副教授诸葛建伟表示,如果拥有专属带宽的用户能够获得6兆的带宽,宽带公司早就破产了。
“宽带服务提供商没有为网络带宽提供足够的资源”,这就是媒体所说的“假宽带”。一些宽带从业者透露,宽带短缺是业内普遍现象。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宽带市场的竞争混乱,同时,我们也可以认识到宽带公司的竞争压力。据了解,在宽带接入的最后一英里,运营商,尤其是一些小运营商,无法实现规模,所以他们宣传他们的低成本宽带。为了从中获利,有限的宽带资源将被尽可能多地使用,即出售给许多宽带用户,这将在互联网接入高峰期造成网络拥塞,导致网络速度下降。
事实上,在消除竞争混乱的情况下,关于“假宽带”的争论在业界一直存在争议。电信专家、Feixiang.com首席执行官向立刚曾表示,理论网速与实际网速存在差异,实际带宽受服务器、传输、交换机、光终端等多种因素影响。世界上没有任何实际带宽与名义最大带宽相同。此外,许多电信专家表示,实际宽带速度要达到标称带宽的70%至80%并不容易。
“假宽带”背后的“最后一英里”是一个真正的问题
媒体报道导致人们谈论很多。河南联通焦作分公司校园中心副经理魏星在微博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建议,应该批评非法宽带提供商夸大宽带宣传,还应该批评住宅物业的垄断影响光纤转换。事实上,“最后一英里”问题才是中国宽带建设的真正问题。
“最后一英里”是一个图像陈述,它指的是在运营商已经铺设到住宅区的线之后,从住宅区到住户的距离。宽带建设涉及物业、电力、用户等多个方面。“最后一英里”接入汇集了许多利益,如房地产、房地产开发商、居民网络运营商等。各方的利益博弈使得住宅宽带的接入障碍重重,成为宽带建设和发展的路障。
自去年11月以来,国内主要宽带运营商在全国掀起了一波宽带提速和降价的浪潮。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出台的优惠政策也有效推动了宽带建设的步伐。一方面,宽带运营商加快和降低价格的热情,另一方面,在宽带接入的最后一英里的利益纠纷阻碍了宽带接入。据了解,在fttp的过程中,住宅物业往往设置障碍,阻止服务和施工人员进入市场,入场费和施工协调费增加坐在地上。这一系列导致了fttp中艰难的宽带建设斗争。
在宽带接入的“最后一英里”,一些住宅物业、房地产开发商等。受阻,导致运营商无法正常推进光转换,实现宽带提速。宽带建设的阻碍使运营商背负着网络质量差的骂名。更重要的是,在多方博弈中,许多用户被剥夺了选择宽带的自由,用户成了最终的受害者。
最后一英里竞争需要政策规范
经过多年的发展,宽带业务已经成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水、电、气一样的属性。宽带建设不是宽带建设运营商的责任,而是一个涉及整个行业和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众多社会主体的参与。
推进宽带建设,国家需要资金投入和外部政策支持。今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电信行业,推动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为中国宽带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在当前宽带接入的“最后一英里”问题上,市场竞争迫切需要法律保护。高昂的入场费和建设合作费已经成为制约宽带发展的瓶颈,这就要求国家立法保障运营商的宽带接入权,使宽带入户工程能够顺利实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最后一英里是对民营企业开放的八大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反响也很大,只有出台监管规定,预计年底前出台。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修订了《中国居住区和居住建筑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修改后的草案要求小区和住宅楼通信设施的工程设计必须符合“用户可以自由选择电信运营商,多个电信运营商可以公平接入”的要求。此外,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和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近日联合发布通知,要求各物业服务企业、房管单位和相关部门进一步协助推进光纤宽带加速普及工程。相关单位不得人为设置障碍,收取费用,并以任何方式限制电信运营商的接入和使用。宽带建设的最后一英里已经得到保证。
标题:宽带体验不足凸显竞争压力 最后一公里必须立法保障
地址:http://www.n4ti.com/nbzx/7132.html
免责声明:宁波晚报为您24小时滚动报道宁波新闻,宁波资讯,宁波时事等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宁波晚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