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加快构建可信互联网的步伐
本篇文章1148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网北京9月15日电在刚刚结束的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建设一个可信的互联网成为会议的热门话题之一。与会专家认为,当前网络欺诈和诚信缺失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互联网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设一个可信的互联网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建立一个可信的互联网不能拖延或等待。这是所有互联网从业者必须面对和承担的共同责任。”值得信赖的网站认证机构knet.cn的主席毛伟说。会议期间,毛伟发表了题为《在当下建立诚信——让网民更方便地感受诚信》的主旨演讲,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
毛伟说,每年大约有6000万网民在网上购物时被骗。如果建立一个可信互联网的系统设计不能尽快解决,越来越多的网民将成为受害者。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继续蓬勃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网购用户规模达到2.1亿,互联网普及率提高到39.9%。网上支付和网上购物持续增长,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互联网的价值。
与此同时,网上欺诈或缺乏诚信的问题日益突出。根据《2012中国网站诚信验证行业发展报告》的数据,截至2012年6月底,网上购物作弊的网民数量达到6169万。据保守估计,钓鱼网站或欺诈网站每年给互联网用户造成的损失不低于308亿元。此外,30%的网站被恶意网络钓鱼网站入侵。面对日益严重的网络欺诈问题,报告显示,87.5%的受访网民希望在网站访问过程中随时验证访问网站的真实身份信息。
毛伟表示,目前,广大网民、行业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加强网络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表明建设一个可信的互联网已经成为多方的共识。他认为,要加快可信互联网的建设,关键是要找到突破口。突破在于网站。如果所有的网站都是可信的,那么就可以形成可信的互联网环境。
据了解,可信网站认证已经成为中国使用最广泛的网站认证服务之一。毛伟表示,下一步建设可信互联网需要继续解决“技术、监管、应用和模式”等四大问题。从技术角度来看,可信网站的验证应以权威数据和交叉验证为手段,解决身份真实性的核心问题。
从监管的角度看,建议遵循“政府引导、行业自律、民间参与”的原则,由政府牵头制定标准和法律政策,行业协会发挥自律和协调作用,鼓励和支持公司、机构等民间实体参与。
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可信网站的验证不应仅仅停留在向应用网站发放“身份证明”,还应免费向搜索引擎、微博、安全软件和浏览器等主要互联网平台开放验证结果或信息,以降低各方参与的难度和成本。
从模型层面来看,有必要同时服务于“网站”和“网民”两个群体。在网站方面,受信任的网站认证服务机构和管理机构应根据规则对网站进行认证。在网民方面,可信网站认证管理机构应与各种可信网站应用合作机构密切合作,以便网民在搜索和浏览网站的过程中更方便地感知可信环境。
标题:我国应加快构建可信互联网的步伐
地址:http://www.n4ti.com/nbzx/6703.html
免责声明:宁波晚报为您24小时滚动报道宁波新闻,宁波资讯,宁波时事等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宁波晚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