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短信为何屡屡得手?
本篇文章1000字,读完约3分钟
当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手机时,他们逐渐发现手机已经成为犯罪分子获取不义之财的基地。对于电信诈骗,虽然人们一再提高警惕,但有时还是无法防范,手机另一端的诈骗者猖獗,运营商和国家有关部门都摸不着头脑。4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根据解释,电信欺诈将受到严厉惩罚。这项司法解释将于明天生效。
电信诈骗曾经像一只不朽的蟑螂,但经过治疗后,它以更好的方式重生了。2010年,仅北京电信诈骗案就达2.7亿元,单个案件就超过1000万元。据有关人士总结,电信诈骗的方式有几种。方法一:打电话谎称自己是受害者的朋友,骗取受害者的信任,然后找理由说急需用钱,这样受害者就可以将钱汇入对方提供的指定账户。方法二:打固定电话说受害者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如果手机欠费或异地信用卡透支,需要将账户资金转移到安全账户进行保护,然后根据提示将账户资金转移到取款机上。方法三:打电话给受害人,欺骗其银行账户与案件有关,要求配合调查,或去取款机或要求开通网上银行,然后根据提示转账。方法4:打电话说你买车时可以退税,然后在提款机运行后转账。方法五:将银联中心的电话号码贴在银行的自动取款机上,受害者会打电话并按照提示转移账户资金。非法移民可以被描述为使用一切手段骗取钱财。为什么电信欺诈经常成功?
首先,运营商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面对海量短信,逐一检查是不现实的,同时,治理欺诈短信也处于尴尬境地。其次,国家没有出台电信诈骗的定罪法律,使得电信诈骗猖獗。对于欺诈性短信,不仅扰乱了用户的正常生活,也严重损害了用户的经济利益。电信欺诈案件比比皆是。作为用户,警惕是防止电信欺诈的最佳药方。
在这种情况下,《电信诈骗法》应运而生,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对《电信诈骗犯罪案件具体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于8日起施行。该解释规定,电信诈骗是可以酌情从重处罚的情形,并规定了可以酌情从重处罚的五种情形。对于企图诈骗、以巨额财产为诈骗对象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应当定罪处罚。明知是欺诈行为而向他人提供信用卡、手机卡、通讯工具、通讯传输渠道、网络技术支持、费用结算等帮助的,以共同犯罪论处。此外,该解释还明确了可以从轻处罚的情形,并规定可以骗取近亲属的财产。如果近亲了解,他们一般不会被视为犯罪。如果有必要追究刑事责任,具体处理也应酌情从宽。
标题:欺诈短信为何屡屡得手?
地址:http://www.n4ti.com/nbzx/9929.html
免责声明:宁波晚报为您24小时滚动报道宁波新闻,宁波资讯,宁波时事等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宁波晚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骗子借银行名义发送诈骗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