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欺诈门:马云危机公关背后的B2B危机
本篇文章1206字,读完约3分钟
2月21日,阿里巴巴b2b公司宣布,通过内部调查发现,2009年和2010年分别有1219名(占1.1%)和1107名(占0.8%)的“中国供应商”客户涉嫌欺诈。第二天,阿里巴巴的香港股票下跌了8.6%,收于15.24港元,日成交量飙升至10.9亿港元,创下三年来的新高。
然而,事件发生后最引人关注的不是“涉嫌欺诈”本身,而是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马云,他认为自己做出了一个艰难而痛苦的决定。阿里巴巴处理了相关的内部人员,首席执行官卫哲和首席运营官李旭晖接受了指责并辞职。b2b公司前人事高级副总裁邓康明也受到指责,辞去集团首席人力资源官一职,并因其他原因被降级。
阿里巴巴集团的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部员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尽管中国供应商在本质上涉嫌欺诈全球买家,但无论涉及的金额或规模如何,这都与阿里巴巴的b2b业务有关。这个大盘子的比重不高。包括首席执行官、首席运营官和首席执行官在内的高管应该受到惩罚吗?惩罚的程度完全取决于马云的态度。”
毫无疑问,马云的态度非常明确:“对于这种违反商业诚信原则和企业价值底线的行为,任何宽容和宽容都是对更诚实的顾客和更诚实的阿里人的犯罪!”
这份声明来自马云2月21日写给阿里人的一封“内部邮件”,但实际情况已经像一封公开信一样传开了。有人认为这是马云领导的一场危机公关,使原本负面的事件变得“积极”,进一步提升了阿里巴巴的价值观,但实际上掩盖了阿里巴巴b2b业务和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即阿里巴巴正面临中国供应商新签约和续约率增长可能放缓的趋势。
根据易观国际向《中国经济周刊》提供的事件评论,合格的中国供应商在第三方检验小组的资格审查期间支付了高额的检验费,但在同样的措施下,阿里巴巴的销售团队仍然允许不合格的供应商落户,这无疑使中国供应商对阿里巴巴平台的质量检验措施产生了怀疑,导致这些中国供应商的损失。
但这是高管的能力还是商业模式的瓶颈?事件发生后,投资银行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银行、CICC、野村证券等。我们对阿里巴巴的发展前景多少有些悲观,因为投资银行普遍担心这一事件不仅会影响阿里巴巴的声誉,还会影响其业务。一些分析师甚至认为欺诈事件已经反映了b2b商业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些评论人士认为,阿里巴巴只是一个信息和推广服务平台,其会员更新率持续下降。目前,跨境贸易已经升级为网上交易和供应链服务平台。同时,统一平台难以适应汽车零部件等复杂产品的供应链关系。垂直平台的崛起必将打破传统的b2b市场,“阿里危机”只是开始。
据记者介绍,b2c商业模式的兴起和成熟也对阿里巴巴的b2b模式提出了挑战。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消费者可以直接从制造商那里购买商品,批发商的重要性将会降低。
以前,在阿里巴巴王国,b2b和b2c应该整合在一起,以完成b2b2c的完美商业链。然而,对马云来说,如果b2c在全球电子商务时代得到充分开发,b2c的需求是什么?
标题:阿里巴巴欺诈门:马云危机公关背后的B2B危机
地址:http://www.n4ti.com/nbzx/9389.html
免责声明:宁波晚报为您24小时滚动报道宁波新闻,宁波资讯,宁波时事等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宁波晚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