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打拐是微博传播史上值得铭记的事件
本篇文章1705字,读完约4分钟
在兔年春节期间,一个值得关注的公共事件是微博上的“诱拐”。众所周知,拐卖儿童和妇女的犯罪是一种极其野蛮和残酷的社会丑恶现象,而强迫儿童致残的行为更是令人发指的反社会、反人类行为。从微博上的“拐卖”事件中,人们也发现,事件的核心,即拐卖儿童、妇女的犯罪,必须受到更强烈的打击。
在兔年春节期间,一个值得关注的公共事件是微博上的“诱拐”。网民们零敲碎打、不专业的行为,加上公安部门、媒体、NPC代表、CPPCC成员等社会力量,很快形成了舆论焦点。或许,在微博传播的历史上,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事件。
这一事件始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于教授发来的微博“拍照救救乞讨儿童”。微博被热情的网民不断转发,形成了强大的舆论传播力量,吸引了传统媒体的跟进和关注。一度,微博和“诱拐”成为春节期间的重要关键词。这一公共活动高举道德和法律的旗帜,为兔年春节涂上了明亮的人性色彩。
众所周知,拐卖儿童和妇女的犯罪是一种极其野蛮和残酷的社会丑恶现象,而强迫儿童致残的行为更是令人发指的反社会、反人类行为。鉴于儿童处于更易受伤害的行为状态,拐卖儿童比拐卖妇女的犯罪更感人,也更容易引起公愤。余教授的“拍照救乞儿童”微博之所以能一次聚集,不仅是他个人的影响因素,更是“救乞儿童”话题的紧张。
新中国成立初期,拐卖儿童、妇女的犯罪受到严厉打击,基本上消失了。20世纪80年代初,这种犯罪再次出现。虽然多次严厉打击和整顿,但屡战屡禁不止,呈现出发展蔓延的态势,加大打击和整顿的力度迫在眉睫。显然,这一微博上的“绑架”事件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社会影响,与微博的传播平台——所谓的“旁观者改变世界”密切相关,体现了微博的一种传播规律和特点。与此同时,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形势日益严重,是微博“拐”事件的主要社会背景。
2010年曾被称为中国微博的第一年。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微博注册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微博平台越来越显示出影响舆论甚至制造舆论焦点的力量。在2010年的众多公共事件中,微博的作用是显著的。然而,在微博“绑架”事件中,无论从技术层面来看,本质上还是反映了民间力量在处理公共事务过程中不可低估的涌动。这种力量促使政府和民间行为共同促进社会进步。
回顾微博上的“绑架”事件,人们在向微博的发起者致敬的同时,也为热心的围观者甚至许多网民的参与感到感慨。许多网民将乞讨儿童的照片上传到微博,不断与当地新闻媒体和公安部门互动,形成不可抗拒的“绑架”力量。没有大家拾柴,微博上的“拐”火怎么会烧得这么旺?民间力量正在敦促并帮助警方更多地关注并投资于“绑架”,而不是袖手旁观。此外,高度移动信息的巨大价值很难用语言来评估。
从微博上的“拐卖”事件中,人们也发现,事件的核心,即拐卖儿童、妇女的犯罪,必须受到更强烈的打击。当一个孩子被绑架时,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被“出售”,并与买方的私人收养相联系;第二,被迫成为乞丐——许多报道已经指出,儿童作为乞丐被绑架背后有一个明显的利益链。无论是被“卖”还是被迫乞讨,许多家庭都被拆散,甚至家庭被摧毁,这严重危害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根据警方近年发布的一些信息,拐卖儿童、妇女的犯罪呈上升趋势。如果不能有效遏制,后果将非常严重。
去年3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法、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了《关于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意见》的通知。该通知澄清了所有失踪和被绑架的儿童和女孩都应被确定为刑事案件的原则,鉴于贩运儿童和妇女的犯罪呈上升趋势,这一原则显然已经确立。当然,这一通知主要意味着司法机关应加强对“拐卖”的措施和完善机制,但没有更多的延伸。
微博上的“绑架”事件与司法机关,特别是警方为全面控制绑架和贩卖人口犯罪所做的努力不谋而合。警方还提出了从“打击人口贩运”到“反对人口贩运”的概念转变。目的是改变警察单枪匹马作战的局面,建立全社会参与的预防、打击和救援的综合管理模式。
因此,微博“绑架”事件成为一个很好的原因。它提醒人们,“诱拐”和“反诱拐”在仁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也启示人们:从微博上的“反拐”到全社会的“反拐”,这应该是唯一的出路——从个人努力到“民族战争”,这必然会促进正义,消除邪恶。
标题:微博打拐是微博传播史上值得铭记的事件
地址:http://www.n4ti.com/nbzx/9334.html
免责声明:宁波晚报为您24小时滚动报道宁波新闻,宁波资讯,宁波时事等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宁波晚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