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5上市在即 苹果“新欢”难题待解
本篇文章3876字,读完约10分钟
苹果的新iphone5将于美国当地时间9月21日正式发布。早在发布前一周,苹果公司就宣布iphone5在24小时内的预订量已经达到了超过200万部的历史纪录。随后,苹果股价上涨,9月17日首次突破700美元。
毫无疑问,iphone5将成为苹果的另一个黄金武器。不仅是苹果的股东,还有许多为苹果提供配件的公司,包括许多中国公司,都期待着iphone5的发布。巴克莱的分析师预计,iphone5将在第四季度推动中国三分之一的出口。由于iphone5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和流程,苹果改变了它的上游合作伙伴。苹果选择的“新情人”无疑是幸运的,但他们在庆祝之前必须面对一个严重的问题:如何在保证产量和质量的同时满足苹果的苛刻要求。
7.6毫米车身隐藏式单元内制造商加代码布局
虽然iphone5的屏幕尺寸不到三星galaxys3的4.8英寸,但整个机器的厚度只有7.6毫米,这是由于使用了内置电池。这项技术将触摸面板功能嵌入液晶显示屏,打开了iphone5和其他智能手机之间的鸿沟,同时也给零部件供应商带来了推动。
iphone5最昂贵的组件
“在手机触摸屏等技术的帮助下,iphone5取得了巨大的技术进步。”安德鲁,ihs拆卸小组组长??拉斯韦勒说:“大多数智能手机屏幕都安装在显示屏的顶部,而iphone5部分实现了触摸层和显示屏的集成,使手机更薄,减少了触摸层的集成。”零件的数量。”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苹果供应商透露,单元内技术省去了触摸模块的制造过程,直接在显示面板模块的tft基板上嵌入触摸传感器元件,使得制造过程可以从8个外部通道减少到5个通道,制造时间可以从12-16天缩短到3-5天,整体生产成本可以降低10%-20%左右。
根据ihsisuppli发布的信息,结合苹果发布的信息以及其他组件和供应商的数据,16gbiphone5的bom成本为199美元,加上8美元的制造成本后为207美元。
根据ihs的拆解信息,iphone5上最昂贵的组件是集成的电池内触摸感应子系统,估计价格为44美元,而2011年10月宣布的带有独立触摸屏的iphone4s显示屏价格为37美元。
苹果大会刚刚结束,iphone5的供应链企业,从触摸屏到机箱再到电池,无论是进入苹果供应链还是隐形苹果概念股,都无一例外地赢得了资金的青睐。
其中,iphone5利用手机内置技术使天马a(000050)(000050,sz)出现异常股价。由于市场传言神天马的电池技术已经成功开发并实现了大规模生产,产出率超过80%,并开始大规模供应。9月18日,天马上涨了9.89%,自8月以来已上涨了62%。
因此,9月18日晚,神天玛A针对公司的细胞内技术传闻发布了澄清公告,称该技术目前正处于大规模生产可行性技术研发阶段,产品需要进一步验证。
三家供应商产能过剩
许多年前,乔布斯提出的第一个多点触控解决方案是在室内。然而,由于当时的技术不成熟,用tpk开发一个插入式触摸屏解决方案是次好的选择。现在,在iphone5上采用了手机内置面板后,苹果不再需要tpk提供触摸屏安装服务,而是直接从lgdisplay、夏普和日本display购买手机内置面板。
根据以往的政策,苹果一直更加注重供应商的风险防范。此前,在苹果和洪辰科技开发出“透明玻璃投影电容技术”后,他们要求洪辰教其竞争对手赢得中国,从而降低其自身供应链的风险。然而,苹果不需要超过两个关键部件供应商。然而,苹果挑战了之前的供应商政策,选择了三家面板供应商:lgdisplay、夏普和日本display。
"主要是因为细胞内的大量生产问题."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供应商表示,电池内产量的概念不同于触摸屏。如果触摸屏制造商70%的产量可以盈利,那么单元内制造商必须确保产量在90%以上才能盈利,因为单元内不仅会损失触摸屏,还会损失tft面板。
根据digitimesresearch的评估,lg和japandisplay的产量目前接近80%,而夏普的产量目前只有30%~40%,预计到下一季度产量才会提高到60%~70%。
三星推出嵌入式布局
目前,细胞内产业链还没有大规模推广。
在苹果的三大面板供应商中,lgdisplay的首席执行官韩祥凡公开表示,lg正在利用电池技术大规模生产新的屏幕面板;日本显示器公司没有宣布其电池内触摸屏可以大规模生产;据报道,夏普距离完成苹果的交付任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市场研究机构Idc预测,台湾面板厂可能需要2-3年时间才能达到低成本大规模生产的水平。据cmnet工业联盟秘书长李易称,AUO已经大规模生产了电池板,但它无法实现高分辨率。像奇美这样的面板工厂发展电池技术的速度较慢。
“细胞内技术可能让苹果在短期内保持一定优势。”通信专家陈志刚表示,苹果对供应商的采购政策通常是签署巨额订单,以有效打击竞争对手,从而确保其市场地位。
就在之前,苹果公司为了在2011年完成4000万台ipad的发货任务,签下了占全球触摸屏产能60%的订单,这几乎控制了盛华和洪辰的全部产能,直接导致了所有竞争对手的触摸屏供应紧张。
值得一提的是,据知情人士透露,苹果最大的竞争对手三星正在开发手机触摸技术布局,并积极申请专利,这可能会对苹果未来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苹果地图服务本地化失败:高德面临一把双刃剑
在乔布斯时代没有突破的本地化问题,在库克时代得到了解决。
昨天上午,作为苹果的“新宠”,高德地图正式取代谷歌地图,成为苹果ios6中国用户的地图提供商。像高德一样,优酷、土豆、新浪微博、百度等中国企业已经成为苹果中国的“客人”。
通过拔掉谷歌的眼中钉,我们可以看到苹果有更大的野心。除了商业利益,苹果放弃了谷歌地图,因为谷歌地图服务资格的僵局还没有被打破。对于试图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进行战略转型的Goldtech软件来说,它能否通过与苹果的合作,为其移动互联网前景赢得天空空?
想象一下和苹果空一起工作
相关信息显示,高德地图目前拥有7800多万用户。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本土地图供应商高德软件、导航信息(002405)和凯立德(Kay LiDE)在cmnet地图资本市场份额中分别排名前三,分别为45.0%、43.2%和6.0%。
截至2012年第一季度,高德地图在中国手机地图客户市场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26.3%,其次是谷歌地图和百度地图,市场份额分别为23.2%和13.6%。
高德以前是谷歌地图在中国测绘数据的合作伙伴。这一次,他直接与苹果合作,从而省略了谷歌的中间链接。此前,谷歌近一半的移动地图流量来自iphone和ipad,ios带来的移动业务收入占谷歌移动业务总收入的近40%。根据谷歌的财务报告,2012年谷歌移动业务的总收入约为45亿美元。
尽管我们不知道ios给谷歌在中国带来的收入,但对于高德来说,超过7800万用户已经搭上了苹果的顺风车,并且对空.仍有很大的想象力
据了解,高德地图主要有两种服务,一种是为手机制造商和互联网制造商提供地图数据,另一种是独立的高德地图应用。然而,一个尴尬的问题是,大多数地图服务是免费的,如何建立一个盈利模式已经成为高德面临的最大问题。
根据2011年中期报告,高德的移动和互联网定位服务收入为2740万美元,占总收入的21.82%。然而,在此之前,地图业务的主要收入来自移动导航的预安装。尽管其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0%,但在移动地图导航免费趋势的持续影响下,业务增长有限。
此前,高德首席执行官程从武表示,公司正在向b2c转型,未来将根据地理位置和成熟的商业模式进行探索。例如,基于在某个位置的商家提供的折扣的动态信息,如果提供了许多基础位置服务,则将来可以与商家共享收入。另外,有了大量的广告,你可以在地图上做一些展示广告。
传播专家陈志刚认为,在与苹果合作后,高德地图将继续打开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差距。
应用程序分为收入类或受影响类
高德不会坐视不管。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是,高德业务中的“高德导航”收费服务可能会受到影响。据信,高德赢得了苹果的订单,但可能会失去他原来的收入。
据《国家商报》报道,高德移动互联网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高德导航。它曾在中国苹果应用商店的导航应用中排名第一,给“高德导航”带来了可观的销售额。
目前,苹果高德导航的价格大约是50元人民币。每增加一笔购买,高德可以获得约30元的收入份额。然而,一旦苹果推出自己的免费地图和导航服务,它可能会导致iphone用户转向免费,这将影响导航收入。
“苹果是一个咄咄逼人的竞争对手,与苹果的合作就像一把双刃剑。”it评论员曹跃平在接受《国家商报》采访时表示,在苹果应用存储社交应用中排名第一的Whatsapp,在苹果推出的imessage提供类似功能后受到了严重影响,其销量大幅下降。
高德地图一位未透露姓名的高管表示,披露具体细节不方便,因为该公司与苹果公司签署了保密协议。然而,高德仍对与苹果的长期合作模式持乐观态度,因为ios6刚刚推出,对收入的影响仍有待观察。
在收入问题上,程从武曾表示,高德软件在与苹果合作时将采用固定金额服务费的收入模式,未来将继续深化整合,探索业务合作。
然而,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此之前,autonavi出现在ios6内置的中国地图的右下角,这意味着苹果自主开发的中国地图的后台操作将由高德软件完成。
此外,高德软件不仅为苹果公司提供地图数据,还提供一套完整的数据信息和特色内容服务,如地图拼接服务、兴趣点搜索和实时交通信息。
标题:iPhone5上市在即 苹果“新欢”难题待解
地址:http://www.n4ti.com/nbzx/6897.html
免责声明:宁波晚报为您24小时滚动报道宁波新闻,宁波资讯,宁波时事等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宁波晚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阿里2亿美元投向云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