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移动入口:互联网手机的伪命题?
本篇文章6715字,读完约17分钟
小米,百度,阿里,盛大,360...在过去的一年里,除了利用微信、公众评论、百度地图等应用程序抢占移动互联网,最大的亮点就是陆续进入手机硬件市场。
互联网老板们对制造手机的商业逻辑达成了罕见的共识:他们希望从硬件终端路径上掌握移动互联网门户,而这一标准也被媒体和行业专家们变成了“移动互联网门户之争”。作为手机硬件制造商,苹果多年来成功地打破了运营商控制通信行业的权利。迄今为止,在占领互联网门户方面还没有成功。中国互联网公司能复制苹果的成功吗?中国互联网前空创始人、现乐博资本(Lebo Capital)创始人兼合伙人杨宁认为,统一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幻想:没有手机、没有下载平台、没有应用程序可以统一移动互联网门户,然后通过“流量销售”建立一个商业帝国。或许,由手机硬件控制的所谓“移动互联网门户”是一个错误的命题。
领导者小米:创建“保留地”的三级战略
小米科技首席执行官雷军证明了一件事:从事软件和互联网的人可以做硬件;接下来,雷军需要证明另一件事:硬件公司也可以做互联网和软件。
硬件的成功,小米的“长征”才走了一半;互联网的成功是一个完整的旅程。即使成功了一半,也会让投资者兴奋不已。6月27日,小米科技宣布它已经成功筹集了2.16亿美元,价值40亿美元。在当前融资环境“天寒地冻”的背景下,小米及其背后的资本可能会押注于庞大的移动互联网空空间。
创造“私有土地”虽然互联网领导者强调掌握移动互联网门户,正如杨宁所说,但统一移动互联网门户是困难的。
在这种背景下,艾传媒咨询公司总裁张毅对“保留地”模式持乐观态度,即先通过一种或多种产品圈定一些用户,然后培育“保留地”,再通过产品或基于产品的服务赚钱,甚至将流量卖给第三方应用。
以小米为例,除了创造最佳性价比,小米还可以销售各种周边产品赚钱。这种“保留地”模式的实质是形成产品之间的互动,构建一个完整的小米价值链。
目前,互联网老板们正在讨论与智能手机合作,并预装他们最关键的互联网应用。例如,腾讯正在尝试这种模式,一部手机的“店内价格”已经达到20元~40元。
小米手机今年的目标是500万部,预计明年出货量将超过1000万部,明年miui系统用户数量将在1500万至2000万之间。这意味着,即使它只占数亿智能手机出货量的10%,它也有巨大的进口价值。
在通过硬件接入互联网的道路上,有许多先行者,最著名的例子是联想。1999年,联想的个人电脑销量在亚太地区排名第一,刘传志决定与美国在线共同建立fm365网站。刘传志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打开联想电脑网络,登陆页面是fm365。
诺基亚是通过“硬件+软件+互联网”接触移动互联网的先锋。2008年,当时全球手机领域的王者诺基亚推出了应用商店ovi。
然而,刘传志没有掌握互联网,诺基亚也没有掌握移动互联网。
雷军为小米手机设计的路径也是“硬件+软件+互联网”。雷军的解释是,硬件是小米手机或其他手机产品,软件是小米操作系统,互联网产品除了包括小米聊天(Mi Chat)、多手表(Duo Watch)和浏览器(Browser)等产品外,还包括金山网络、金山软件等公司的产品。
此外,雷军还投资了万科、多万、乐涛等公司,这些公司将来可能与小米合作成为内容和服务提供商。
小米的战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硬件小米手机,第二个层次是电子商务网站“小米”销售生活方式,第三个层次是移动互联网战略。
虽然小米手机成立才两年,但它在“软件、硬件和互联网”方面的布局却远不止两年。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表示:自金山成立以来,小米的种子就一直被埋藏着。
雷军还承认,投资者从微软、谷歌和金山的员工身上预测了小米的未来。
不同于苹果的道路
洪波认为,在年出货量1000万台之前,小米根本无法形成足够的规模。
事实上,小米的手机最初在智能手机市场占据了第一位,而且是它的硬件。作为中国第一款双核1.5ghz高性能智能手机发烧友,小米手机自发布以来很快就扮演了展示者的角色。这种先发优势使它能够迅速打开局面。
苹果引领着小米的梦想,但现在小米显然无法与苹果相处,那么雷军该如何发挥呢?
在智能手机市场,硬件竞争不再是决定手机走向的决定性因素,而是更多地基于软件和服务的竞争。小米目前有三个业务板块:小米手机、小米系统和小米聊天。目前,小米的手机和三井系统开始盈利,在米聊天(Mi Chat)被微信完全盖过之后,三井将其定位转变为一个与外部应用服务有着广泛而深入联盟的平台。
据雷军介绍,新版小米手机将预装移动电子商务客户端“小米商城”,该客户端将销售小米周边产品。截至目前,周边产品销售额已超过15亿元。雷军表示,未来“小米”可能还会销售遥控汽车。
然而,小米也面临巨大风险。互联网老手王冠雄认为,当单一产品的利润被对手压制时,一年一个产品的节奏能保证覆盖率吗?如果小米聊天等线上线下的生态系统无法区分,它们的优势将迅速萎缩,这可能成为小米最大的风险。
参与者盛大:强行植入“硬伤”
继小米科技、阿里巴巴和百度之后,盛大成为另一个“撞上飞机”(指智能手机行业)的互联网巨头。
6月6日,盛大发布了传闻已久的竹制手机。售价1299元和双核a9架构处理器使这款手机成为媒体和消费者的宠儿。这种价格定位直接影响了小米和华为等国内竞争对手。
然而,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这款手机出人意料地受到了用户的质疑:应用堆积如山,盛大的互联网应用服务被“强行”放到了用户的手机桌面上,这并没有实现体验和产品植入的双重平衡。
盛大的“出丑”可能表明,通过手机终端在手机硬件中确保自己的应用程序存在的逻辑是困难的。
盛大手机的赎回
事实上,硬件一直是陈天桥坚持尝试的领域。虽然失败了很多次,但并没有影响陈天桥的热情。
据盛大内部人士透露,陈天桥的愿景是“itunes+互联网应用和服务+智能手机”的垂直整合,盛大开发了一个“完美的商业模式”,将游戏、文学等互联网服务和应用嵌入盛大的手机,并收取游戏和文学费用,以弥补盛大手机业务造成的损失。弥补手机业务的损失不是目的,但“救赎”游戏和文学业务是它的责任。
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网络游戏行业已经过了“爆炸式增长期”,智能手机可以为游戏业务带来新的用户和新的收入。在盛大的业务中,网络文学也面临着与网络游戏同样的情况。陈天桥希望通过智能手机建立一个新的在线文学阅读和下载平台。
盛大的手机需要赎回,包括盛大的云计算。2011年初,盛大决定成立云计算研究所,但其云计算发展并不顺利。与阿里巴巴云、万网云、linkcloud等国内平台相比,盛大云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
今年3月14日,盛大云结束了其长期的内部邀请码测试机制,并正式宣布将提供公共服务,但其价格飙升了150%。虽然盛大再次强调其发展云计算业务的决心没有改变,但外界普遍猜测盛大云将进行战略调整,放弃亚马逊s3路线,即提供云托管、云存储和开发工具的战略,转向“苹果的封闭产业链”。其核心是为盛大在线游戏(主要是手机游戏、网页游戏、传统游戏独立性)和在线文学提供一个运营支持平台,就像苹果itunes后台一样
战略家的“硬伤”
资深互联网人士王冠雄认为,陈天桥是中国互联网真正的战略家,“内容+硬件”是盛大战略的必要因素。然而,盛大最大的“硬伤”——硬件基因的缺失,将影响盛大“赌几千元买智能机器”的结果。
2010年3月,在陈天桥发布其电子书战略之前,有人建议他,与其由盛大自己制作电子书,不如建立并开放一个“内容+硬件+软件”的平台,由其他专业厂商完成硬件制造和销售。
原因很简单。协调产业链比自己动手更简单,也更容易成功。事实上,这个计划已经在盛大内部讨论过了,但是没有第三方制造商愿意使用盛大的平台。
这也迫使陈天桥开始“产业链垂直整合”,但盛大电子书并未获得垄断市场份额。除了汉王、亚马逊等电子书终端市场份额较高外,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正取代电子书成为“第一阅读终端”。
陈天桥花在硬件上的钱比这多。2004年,盛大推出了“盒子工程”,先后推出了盛大Epro、盛大盒子等产品。根据陈天桥的设想,互联网上的内容,包括网络游戏、新闻资源、网络音乐、视频、电影等,都可以进入客厅。
事实上,盛大Box的成功取决于一个条件,即广电网络(600831)与ip网络的融合,但“两网融合”失败,盛大Box陷入了废墟。
一位知情人士向《国家商报》透露,盛大Box持续了两年,陈天桥支付了2亿美元,盛大在竹类电子书上的投资接近这个数字。
“风险仍然是一个老问题,如何制造出在市场上受欢迎的一流硬件产品。”王冠雄说。
与kindle等其他电子书相比,盛大的手机更贵,而高价手机版的“电子书”没有竞争力。
据了解,盛大目前由五个子公司组成,分别是盛大文学、盛大壳牌、盛大游戏、盛大在线和盛福通。盛大壳是陈天桥硬件梦想的标本,注入智能手机业务是为了“复兴”标本。
通信专家陈志刚对陈天桥“复兴硬件标本”的努力表示怀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终端和服务是分离的,没有一家公司,包括苹果,真正实现了“产业链的垂直整合”。
此外,陈志刚认为,与华为和小米相比,盛大的单一价格战战略是一种过时的“中国制造”营销战略。事实证明,在功能手机和平板电视时代,这种策略是一种“失败的策略”。
霜冻;苏利文中国总裁王煜全认为,千元智能手机的价格优势属于空:,硬件价格优势来自规模,而盛大作为智能手机的新玩家,从一开始就大规模生产。一旦产生大量库存,风险将会很大。“硬件制造和销售基因的缺乏需要重新思考和理解硬件的制造和销售。”
试试百度:用“云”弥补“端”
虽然已经晚了十年,百度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尝试仍然“谨慎”。
2002年春天,李彦宏拒绝了投资者参与无线增值服务的建议,因为他专注于互联网搜索。十年后,他终于意识到移动领域是百度不能错过的机会。
2011年底,百度和戴尔合作推出裸奔43,定价2999元;2012年5月,百度与长虹合作推出了h5018百度云智能手机,其在移动终端核心战略中的扩张意图开始显现。
搜索和应用入口之间的争论
事实上,虽然百度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很长一段时间了,但运行速度并不快。相比之下,腾讯找到了移动互联网的突破性产品——微信,新浪通过微博转型为移动互联网,谷歌在移动产品和操作系统方面走得更远。
在此之前,李彦宏一直认为,移动互联网“具有不成比例的收入和规模”。
2010年8月,百度移动互联网事业部成立,其移动互联网战略有三个步骤:以移动搜索为核心,然后布局手机机顶盒计算;在商业模式上,尝试以搜索广告为核心的收费服务;在营销方面,以连锁联盟为核心,将百度在中国最大的个人电脑网络联盟复制到移动互联网领域。
然而,百度忽略了一件事。在个人电脑上,搜索可以很容易地通过浏览器找到用户,但在拥有众多客户的手机上,搜索似乎被应用程序削弱了。
从百度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来看,虽然百度搜索、地图、百度贴吧等移动客户端已经陆续发布,手机输入法、手机浏览器、百度魔法地图等移动产品已经推出,但仍没有重量级的应用。
易观国际分析师孙沛林认为,移动互联网强调“终端”。从这方面来看,百度的能力最终还是比较弱的。
百度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做了两件事:第一,与其他互联网公司类似,它推出了百度新闻、百度地图、百度贴吧等业务手机客户端;二是与终端厂商合作,推出基于百度平台的互联网手机。
“百度正在推出一个针对手机的简易平台,从根本上说,它希望能对移动互联网有更大的控制权。”资深网络评论家洪波说。
根据百度发布的信息,百度移动互联网未来将分三步走:一是推出百度易平台;第二,构建云生态系统;第三,推出百度云操作系统。
通信专家陈志刚认为,移动互联网产业是一场三股力量的博弈:“云”指的是新的互联网厂商,“管理”指的是通信运营商,“端”指的是终端制造商,“云+端”已经成为产业链的新焦点。
云系统方向
在李彦宏看来,“搜索与云计算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必须依靠云,因为移动终端相对较小,计算能力和功能受到很多限制,云计算的能力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些限制。
对于百度来说,百度的基础应用如基于安卓二次开发的百度云系统、谷歌搜索和谷歌地图已经被百度的相应产品所取代。
如何在移动互联网上重建百度个人电脑的流量帝国是百度手机的终极焦点。
根据相关数据,2012年,谷歌将从每个安卓用户那里获得近10美元,这只是移动广告带来的回报。
这也让百度在降低硬件出货价格的谈判中有了更多的发言权。然而,上述设想能否实现仍不得而知,实现交通的优势将首先受到挑战。
“移动电话的优势在于知道用户在哪里使用它们,但限制在于广告商成本高,但数量少。”李彦宏强调,实现互联网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包括广告、游戏和电子商务,但这三种模式在移动互联网上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虽然移动互联网流量很大,但是没有合适的商业模式来实现。这也意味着数百亿的搜索广告仍然局限于移动互联网。
此外,百度目前的合作伙伴仅停留在戴尔、长虹等二、三线手机品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百度的终端计划。
据了解,目前与长虹的手机渠道合作并不理想,这是百度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让百度开始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它继续与硬件制造商合作,推动手机内置应用;另一方面,它寻找像苹果这样的大平台进入。
*观察
旁观者腾讯为什么不生产手机?
当几乎所有互联网巨头都涉足手机领域时,腾讯却迟迟不动,这让行业感到困惑。
周首先对说:“腾讯今天说了,就不做了。”如果你明天明白了,然后冲进去,我们都是死路一条。”尽管腾讯在各种场合明确表示,它没有计划生产手机,但作为腾讯的死敌,周仍有自己的担忧。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腾讯移动互联网业务集团总裁兼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刘成敏在公开场合表示,他对腾讯是否应该成为智能手机“非常纠结”,并开玩笑说要当场征求意见,但200多位嘉宾中只有不到20位举手。
此前,有报道称,腾讯希望生产自己的“qphone”,并收购了两家手机设计公司,以完成对国内第三方手机rom开发商乐青蛙科技的战略投资。蒂塔自己的第三方只读存储器也进入了内部测试阶段。外界普遍猜测,腾讯正准备推出自己的品牌手机,“qphone”的推出可能指日可待。
然而,在7月18日的“2012腾讯效应营销中国之旅”中,刘成敏明确告诉国家商报,腾讯不会生产手机。
根据腾讯著名的“三问”哲学,刘成敏认为腾讯在制作手机时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第一,这个新领域擅长吗?其次,如果你不这样做,用户会失去什么?第三,如果你做到了,你能保持多少竞争优势?
“现在,腾讯在手机领域无法与三星和苹果相提并论,即便如此,它也只有30%的市场份额。”腾讯的优势是做服务,所以不会涉足硬件行业。”刘成敏说。
或许腾讯最大的担忧是,一旦直接涉足硬件终端,它将成为所有手机制造商的竞争对手,这不利于其移动服务的推广。
事实上,早在2010年,腾讯就召集了20多家国内手机制造商的40多名企业代表来“辟谣”,称腾讯没有打造自己品牌手机的计划。随后,腾讯开发了移动中间件和服务qservice,hiqq成为第一款内置qservice的手机,由华为和腾讯共同开发,于2010年12月推出。
2011年,腾讯及其合作伙伴推出了配备qservice平台的智能手机,整合并植入了手机qq、安全等所有移动业务。
"腾讯对手机的态度仍然是与硬件制造商合作,植入qservice . "刘成敏认为植入式服务可以帮助手机制造商增加价值,腾讯也会在营销方面给予支持。
目前,大多数互联网公司认为手机是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抢占手机市场意味着抢占移动互联网市场的机遇。然而,刘成敏指出:“互联网公司寻找手机是一个错误的提议。”
“手机不是移动互联网门户,也不是说你在购买手机时必须使用它们的服务。”在刘成敏看来,智能手机的魅力是用户的自由选择,他们不会被移动终端制造商“劫持”,而是会选择批准自己的应用。"企业用一厢情愿的想法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是没有意义的."刘成敏说。
对于雷军提出的“硬件不赚钱,手机卖得公道,服务赚钱”的观点,刘成敏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尚未建立。"互联网服务还没有赚钱,如何补贴硬件?"
像腾讯一样,搜狗对网络手机持冷淡态度。搜狗首席执行官王小川的态度是:“你生产的手机越多,搜狗就越安全。”王小川告诉《国家商报》说,互联网公司生产手机是为了推动他们自己的服务,不会在硬件中加入更多创意。
与刘成敏的想法一致,王小川也认为专注于服务可以与更多的手机制造商合作,但自己动手会导致更多的竞争对手。
标题:掌控移动入口:互联网手机的伪命题?
地址:http://www.n4ti.com/nbzx/5671.html
免责声明:宁波晚报为您24小时滚动报道宁波新闻,宁波资讯,宁波时事等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宁波晚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