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移动互联时代的“芯”大陆
本篇文章1309字,读完约3分钟
葛军,英特尔中国区执行董事,法学博士,1996年加入英特尔,直接参与英特尔中国区业务布局和发展的决策。 英特尔是全球计算机行业的年轻神话,40多年前,它从一家小型集成电路公司一步步完成了“芯片”帝国的全球架构,2011年创下新纪录,净收入高达129亿美元。 英特尔于1972年开始生产第一款微处理器,并一直在个人电脑领域不断发展,开创了一个从4位到64位、从单核到多核、从有线到无线的时代。 台式机、超极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正在围绕个性化计算进行创新,英特尔正在不断创造行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在葛军看来,英特尔从三年前开始进入转型,走出了传统的个人电脑领域,迎来了互联互通的新时代。 除了在个人电脑市场推出超极本的新概念外,今年,英特尔、联想和摩托罗拉推出了搭载英特尔芯片的智能手机,这标志着向“将最好的英特尔计算引入智能手机”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然而,作为移动终端市场的后来者,英特尔正面临着一个几乎被arm架构芯片垄断的市场局面。面对挑战,葛军认为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从整个行业的发展来看,一切才刚刚开始。这个行业的前景非常广阔。葛军认为这个行业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在过去的两三年里,各种品牌的新产品不断推出,英特尔一直在观察和关注,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内部战略。相反,英特尔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战略,首先,我们必须进入这个市场,其次,进入这个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市场地位。 那么,随着明年新一代产品的推出,葛军相信这个市场将会有很大的变化。英特尔肯定会成为后来者。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市场,年均增长率为13%,占全球个人电脑需求总量的20%;与此同时,中国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市场,拥有超过10亿用户。 所有这些似乎都是英特尔所期待的。如果英特尔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中国市场,它仍处于探索和理解阶段。然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特尔的中国“核心”开始高速驰骋。R&D的制造和营销是多管齐下的,R&D的机构如英特尔亚太R&D中心和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相继崛起;英特尔在成都和大连的生产企业已经先后打好基础并投入生产;全国各地的营销渠道和服务渠道也已进入布局。在葛军看来,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发展的关键在于跟上中国的整体国家发展战略。无论是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的振兴,还是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建设,葛军都要求英特尔的战略与中国的整体战略相匹配,进而找到双赢的局面。 在谈到科技公司最需要的专利纠纷时,葛军表示,英特尔这么多年来没有在中国提起过任何诉讼。 葛军表示,正确的合作模式是关键。首先,在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中,英特尔将与合作伙伴分享基础技术,与他们合作,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英特尔将利用自己的榜样和培训,让合作伙伴认识到与英特尔的合作是双赢的局面。如果有问题,可以提出来。至于如何分享知识产权以及谁将拥有未来的成果,可以通过谈判解决,而不是等着后果发生后再通过诉讼来相见。 其次,英特尔在企业管理方面追求与芯片相同的最佳速度。当同样的问题多次出现时,葛军表示,英特尔必须找到最佳方法和最佳流程,而不是一次又一次地重复错误。因此,英特尔一直在研究如何不断优化合作模式,让每个人都能更高效地实现双赢。
标题:英特尔:移动互联时代的“芯”大陆
地址:http://www.n4ti.com/nbzx/5267.html
免责声明:宁波晚报为您24小时滚动报道宁波新闻,宁波资讯,宁波时事等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宁波晚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