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被开微博”:粉丝多少成评分标准
本篇文章1201字,读完约3分钟
前天,深圳大学传播系副主任孙海峰在网络新闻和网络文化两堂课上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任务。每个学生都打开微博,在期末,他根据粉丝数量和转发量给出自己的分数。这份作业出来后,一些学生变得紧张起来,觉得这限制了学生使用互联网的自由,刻意追求粉丝的数量无法达到评估的目的。
一项任务激起了千层浪
孙海峰前天下午在他的微博上透露:“在今天的网络新闻和网络文化课上,我让我的学生们开新浪微博,在期末,我会参考粉丝的数量和转发的数量。他说,他希望激活每个人的新闻敏感度和品牌意识,旁观者也需要专业精神。”在这篇微博的结尾,有一个“酷”的表达。
孙海峰教授两门课程,“网络新闻编辑”和“网络文化”,其中一门是必修课,另一门是选修课,两门课程的学生都超过了80人。那天上课的时候,孙海峰提出了他的作业要求,他也提出了一个硬性的目标,那就是学生要达到1000个微博粉丝。
当时,学生的反应分为两种类型。属于“微博控制”的学生非常冷静,但那些平时不怎么接触微博的学生马上就非常紧张,认为这个任务太难完成,并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意见。
提问:
新闻教育引人注目?
一些学生认为事实上,每个人都使用互联网是非常普遍的。老师用作业让学生建立微博,这样的微博只是一个空壳。如今,水军充斥互联网,通过花钱可以增加微博粉丝的数量和转发量。这种评估毫无意义。
一些学生认为纯粹根据前锋和球迷的数量来得分是武断的。毕竟,色情照片、花边新闻和谣言比其他严肃新闻传播得更快。这是否让人们认为吸引注意力是新闻教育的唯一目的?“比如说,对于一个漂亮的女人来说,只要她愿意发曝光点的照片,粉丝的数量就很容易上去。”
回应:
为了唤醒学生注意他们周围的事情,
昨天,孙海峰回应说,微博现在是媒体的前沿平台,新闻与传播学的学生应该好好利用这个工具。他表示,粉丝数量和转发量并不是他自己评级的唯一标准,微博中提到的内容是评估的基本标准。如果没有好的内容,就没有粉丝能拿到A。他希望学生可以发一些具有旁观者效应的微博,而不失去社会意义。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不仅应该成为旁观者,还应该引导他们。
孙海峰说,如果互联网被用作玩具,那么每个人都可以玩它。然而,新闻与传播学的学生有他们自己的专业,所以他们需要把网络变成一种工具。关于1000名粉丝的数量要求,孙海峰说这是沟通效果的体现,如果没有足够的粉丝,沟通效果是有限的。在他看来,拥有1000名粉丝并不是一个困难的目标,只要你用心经营微博,这个目标就可以实现,但粉丝的数量只是与微博内容质量相比的一种形式。
孙海峰是个男人
孙海峰是“微博管理员”。他今年在微博上做了一件著名的事情。2月10日,他在微博上发表了《垄断企业也有毛五党》,并展示了中国石化的《关于举办优秀网络博客评选的通知》。该微博揭露了中石化让网络宣传员充当网民发布博文,为油价上涨创造动力的事实。中石化一度陷入舆论风暴,孙海峰在微博上跟进此事。
标题:大学生“被开微博”:粉丝多少成评分标准
地址:http://www.n4ti.com/nbzx/11431.html
免责声明:宁波晚报为您24小时滚动报道宁波新闻,宁波资讯,宁波时事等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宁波晚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